巴黎和会:中国最终是否签署了协议?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会议——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悄然拉开序幕。这次会议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取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对中国来说,尽管作为战胜国之一,参与了这场盛会,但结局却充满了曲折与遗憾。
巴黎和会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结束,协约国取得了胜利。为了商讨战后事宜,包括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及其盟友,以及如何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协约国集团决定召开巴黎和会。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正式开幕,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成为了会议的主导者。
中国作为一战中的协约国成员,也派出了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代表团由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成员包括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和魏宸组等五位全权代表。他们怀揣着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的梦想,踏上了这场国际会议的征程。
山东问题的纷争
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面临的最大挑战。德国在战前占领了中国的青岛,并在山东拥有诸多特权。中国代表团希望借助战胜国的身份,收回这些被侵占的权益。然而,日本却盯上了这些“肥肉”,希望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早在和会筹备期间,日本就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影响,试图让协约国接受其对山东的要求。英法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本的要求给予了支持。而美国虽然一开始对日本的独占山东持反对态度,但为了避免和日本产生直接冲突,最终也向日本妥协。
4月17日,在对德和约起草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一项方案,即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共管。这一方案虽然未能直接归还山东给中国,但相较于日本的独占,已经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然而,意大利因阜姆问题退出了和会,导致日本的态度变得强硬,最终美国也向日本妥协,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一致决定,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中国代表团的抗争
面对这一结果,中国代表团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以王正廷、施肇基为代表的南方代表,坚决反对出卖山东,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另一方面,以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则游移于签字与不签字之间,不知所措。
5月4日,中国国内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学生发起,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的爱国和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不仅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这场运动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也感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他们多次致电北洋政府,请求指示。然而,北洋政府内部也是意见不一,难以做出决断。最终,在6月26日,北洋政府电令代表团,如果不能保留对山东问题的意见,就拒绝签字。
然而,这一电令到达代表团时,已经为时已晚。6月28日,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如期举行,中国代表团在最后一刻决定拒绝签字。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们收到北洋政府电文的时候,签字仪式已经结束了。他们虽然感到“实可惊异”,但也明白了北洋政府的小算盘:既表示拒约的姿态,又使电文起不了任何作用,以逃避责任。
巴黎和会的影响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行为,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他们虽然未能改变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事实,但他们的抗争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尊严。
巴黎和会的结局,对中国而言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失败。它不仅让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机会,也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虚伪和贪婪。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改变国际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从长远来看,巴黎和会也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它让中国开始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和支持,特别是与苏联。苏联对中国表示了同情和友好,并在1921年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密约,承诺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这一合作,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巴黎和会虽然未能给中国带来直接的政治利益,但它却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探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这条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巴黎和会中国最后没有签字,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它让我们铭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4/26
-
04/26
-
04/26
-
04/26
-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