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姐弟坠亡案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

时间:2024-12-01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在2020年11月2日发生的重庆姐弟坠亡案中,两名幼童的不幸离世震惊了全社会,其背后的作案动机更是引人深思。此案不仅考验了法律的公正与严厉,也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认知。那么,凶手张波和叶诚尘的作案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姐弟坠亡案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 1

一、案件背景

2020年11月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重庆市南岸区锦江华府小区的两名幼童——雪雪和洋洋,从15楼的家中不幸坠楼身亡。雪雪当场死亡,洋洋送医后抢救无效,也离开了人世。这起看似意外的坠楼事件,实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故意杀人案,而凶手竟是两名幼童的亲生父亲张波及其女友叶诚尘。

姐弟坠亡案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 2

二、作案动机的揭露

1. 张波与叶诚尘的畸恋

张波在婚姻存续期间与叶诚尘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在不久后与陈美霖(两幼童的生母)离婚。两人离婚后,女儿由陈美霖抚养,儿子则在6岁前由张波抚养。然而,这段婚外情并没有因为婚姻关系的解除而平息,反而因为叶诚尘无法接受张波有小孩的事实,逐渐演变为一场悲剧。

姐弟坠亡案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 3

2. 共谋杀戮幼童

据法院审理查明,早在2020年2月左右,即张波离婚当月,张波和叶诚尘便开始共谋杀戮雪雪和洋洋。两人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用意外高坠的方式实施犯罪。叶诚尘曾多次催促张波作案,甚至给张波限定了作案的最后期限。

3. 叶诚尘的暴力逼迫

在作案前半年时间里,叶诚尘长期用自残的行为以及暴力行为多次逼迫张波。她不仅用刀、烟灰缸等物品将张波打伤,还在张波犹豫不决的情况下,通过割腕等极端手段逼迫他实施杀人行为。张波在庭审中曾提到,他在与叶诚尘交往中多次受到暴力伤害,身体上有多处刀伤。然而,这些暴力行为并未让张波退缩,反而成为他最终实施犯罪的催化剂。

4. 张波的犹豫不决与最终实施

尽管张波在作案前曾有过犹豫和退缩,但在叶诚尘的持续逼迫和催促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实施犯罪。2020年11月1日,张波原计划作案,但因其母亲在场一直未实施。次日,他再次从叶诚尘处赶回位于南岸区的家,将正在次卧室玩耍的两名幼童双腿抱住,一起从飘窗窗户扔到楼下,致两名幼童死亡。

三、作案动机的深层次分析

1. 婚外情的扭曲心理

张波和叶诚尘的婚外情本身就是违背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段畸恋而感到愧疚或反思,反而将其当作一种可以随意践踏他人感情和生命的工具。这种扭曲的心理是导致他们最终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叶诚尘的极端控制欲

叶诚尘无法接受张波有小孩的事实,这反映了她极端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她试图通过暴力手段逼迫张波满足她的要求,甚至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这种极端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不仅毁灭了两个无辜的生命,也让他们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3. 张波的软弱与妥协

张波在面对叶诚尘的暴力逼迫时,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坚定和反抗。相反,他选择了软弱和妥协,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软弱和妥协不仅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也让他成为了叶诚尘手中杀人的工具。

4. 法律的缺失与道德沦丧

这起案件还暴露了法律和道德层面的缺失。一方面,法律对于婚外情等社会现象的规制不够严格和有力;另一方面,道德观念的沦丧和缺失也使得一些人对于生命和尊严的尊重变得淡漠和冷漠。这些因素都为这起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四、案件的审理与判决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张波和叶诚尘的态度也经历了多次转变。一审时,叶诚尘一直向张波甩锅,而张波则称叶诚尘对其有暴力行为。然而,在二审时,两人却开始互相“互助”,试图共同推卸责任。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狡辩和推诿,都无法改变他们共同故意杀人的事实。

2021年12月28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波、叶诚尘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3年4月6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审理此案,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4年1月31日,张波、叶诚尘被执行死刑。

五、结语

这起姐弟坠亡案不仅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更是一次对法律和道德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婚外情等社会现象的规制和打击力度,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愿逝者安息,愿法律严惩凶手!